您好,欢迎来到顺海科技!
| 0755-28100016 中文
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产品新闻 元器件百科 技术资讯 知识解答
快速选型

TI本次所有产品涨价,对电子行业有哪些影响?

时间:2025-08-07 阅读量:1

德州仪器(TI)于202584日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涨价,涉及超6万款产品型号(较6月涨价规模扩大近20倍),覆盖工业控制、汽车电子、消费电子等领域,涨幅普遍达10%30%,其中超40%产品涨幅突破30%,仅极少数战略客户豁免。此次涨价对电子行业影响深远,具体可归纳为以下方面:
 
一、直接冲击:成本压力与供应链风险  
1. 成本大幅攀升  
    汽车电子:车规级芯片涨幅居前(如BMS隔离芯片涨22%、车载电源管理IC18%25%)。因单车芯片用量达650颗以上,车企核心部件成本骤增15%20%,加剧新能源车价格战压力。  
    工业控制:工控类芯片超40%提价,高精度ADC(如16位工业ADC单价从3.2→4.1美元,+28%)、数字隔离器等关键器件涨幅超25%,直接推高自动化设备制造成本。  
    消费电子:电源管理芯片等涨幅相对温和(5%15%),但对低毛利产品仍构成压力。
 
2. 供应链稳定性恶化  
    TI交货周期从8周延长至16周,工业ADC等产品出现有价无货现象,导致部分企业(如机器人制造商)量产计划推迟。  
    中小厂商被迫增加安全库存,现金流占压比例上升10%15%,资金周转承压。
二、结构性机遇:国产替代加速与行业格局重塑  
1. 国产芯片迎来窗口期  
    替代空间打开:TI涨价削弱其价格优势,圣邦股份、思瑞浦等国产厂商在中低端市场(料号重叠度70%)凭借价格竞争力(低20%30%)快速切入比亚迪等供应链。  
    高端领域突破:  
      车规芯片:纳芯微隔离芯片国内市占率超60%,车规级传感器进入蔚来供应链;思瑞浦车规产品有望导入特斯拉。  
      工业芯片:芯海科技24ADC精度对标ADI,在智能仪表领域市占率升至8%10%。  
     预计2025年车规芯片自给率从5%→10%,工业高精度ADC替代率从10%→20%
2. 行业竞争逻辑转变  
    TI低价抢份额转向保利润,国内厂商毛利率预计回升35个百分点(如思瑞浦2024年亏损后转向利润优先)。  
    政策支持加码: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至200%,大基金二期倾斜模拟芯片领域,推动国产研发强度接近TI22% vs 25%)。
3. 产业链协同升级  
    设计制造封测全链条协同(如思瑞浦与中芯国际开发55nm BCD工艺降低成本25%),交付周期缩至12周,逼近TI水平。
 
 
 
 �� 三、分领域影响与应对差异  
下表总结了主要应用领域的受影响程度及应对趋势:  
 
| 应用领域      | 典型产品涨幅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| 国产替代进展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|  
| 汽车电子     | BMS芯片22%PMIC 1825% | 纳芯微ASILD认证BMS芯片加速替代  |  
| 工业控制     | 16ADC 28%,隔离器25%+ | 芯海24ADC市占率升至10%        |  
| 消费电子/通信  | 电源管理IC 515%       | 思瑞浦消费类运放出货量增45%      |  
 
 汽车电子:成为替代主阵地,受益新能源车渗透率超50%及芯片用量激增(500→3000/车)。  
 工业自动化:TI老型号涨价倒逼客户采用国产高性能方案(如PLC前端芯片)。  
 消费电子:温和涨价下替代动力较弱,但国产厂商仍通过成本优势抢占市场。
 
四、企业应对策略建议  
1. 短期应急  
    TI代理商谈判争取豁免或延缓涨价,适度囤货关键料号(警惕库存风险)。  
    切换TI同品牌未涨价新型号(如老款DCDC22% vs 新型号仅涨5%)。
 
2. 中长期转型  
    供应链多元化:加速导入圣邦、纳芯微等国产方案,建立备选供应商清单。  
    技术协同:联合国产厂商定制芯片(如思瑞浦与中芯国际合作)。  
    政策利用:申请税收优惠及专项基金,降低替代成本。
 
TI此轮涨价既是电子行业的压力测试,也是推动供应链自主化的催化剂:短期阵痛不可避免,但长期将加速国产高端芯片替代与全产业链升级。企业需结合领域特性灵活应对——汽车与工业板块优先推进国产化,消费电子可优化成本结构;同时借政策与产业链协同窗口,将危机转化为技术跃迁的契机。预计2025年底国内模拟芯片自给率将从16%升至25%,本土龙头厂商营收有望突破50亿元。
 

Copyright © kaiyun开云全站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5069920号  
Baidu
map